第269週/「兩個中國」的機會已成過去式
第269週/「兩個中國」的機會已成過去式
有一種說法,在1970年代處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時,國際社會曾經提出兩個中國的意見,目前是否可能形成分「兩個中國」。
如果我們回顧歷史,在東西冷戰的情勢下,中華民國政府也是堅持所謂漢賊不兩立的政策,雖然當時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均曾致力於推動兩個中國,使中國分裂成為兩個國家,一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代表的社會主義中國,一個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所代表的資本主義中國;至於怎樣處理一個國家分裂為兩個國家的問題,以及法統繼承要如何的處理,則又是另一回事,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有可能以雙方談判解決的。
甚至早在1961年初,美國總統甘迺迪上任後,美國國務院就希望根據國家繼承理論,讓聯合國將海峽兩岸的兩個政權都視為中國的「兩個繼承國」,而不再爭議哪一邊代表中國,從而都能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。不過蔣介石對於此一方案極為反對,他質疑這是國務院從「兩個中國」、「承認中共」到「台灣獨立」的三步驟,「根本是企圖抹煞中華民國之地位」。當時蔣介石更利用美國國會的中華民國遊說團與共和黨勢力,讓甘迺迪總統打消了「兩個中國」的政策。
可知當時的國際社會,曾努力使兩岸各自成為國家,60年代的國際環境對台灣的中華民國相當有利,多數聯合國會員都願意同時容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會籍。但蔣介石顯然因為顧慮到這會衝擊到國民黨統治台灣的合法性,而錯失了讓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的有利國際環境。
中華民國政府不領情,至少國民黨政權不同意,至於共產黨政權是否會答應則是另外一回事。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敗退來台,至1971年被趕出聯合國的23年間,從來沒有因為認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建立一個國家也不錯,而主張、規劃在台灣地區建立新國家。
反而一直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及駐各國大使館,繼續行使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權利;直到國民黨政權的代表被驅逐出聯合國,不再能代表中國,甚至到東西冷戰結束之後,中華民國政權仍然口口聲聲地說要反攻復國,三民主義統一中國,而從來沒有改變政策,要在台灣地區建立一個國家,建立一個與中國沒有關係的國家。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。
兩個德國之所以能成立,是東西德雙方都有意願各自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,1972年12月,雙方正式簽訂《關於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之間關係的基礎條約》,其中規定兩國互相尊重雙方在內政和外交事務上的獨立自主,雙方在國際上以獨立的身份存在,具體名稱為“聯邦德國”和“民主德國”,並同時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,與世界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係。
兩個韓國也是先互相同意,各自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,北韓在南韓同意下1973年進入世界衛生組織,同年得到聯合國觀察員地位,南韓在1991年認同北韓的國家地位後,兩者都成為聯合國會員,兩個韓國的國家地位不再有爭議。
反觀台海兩岸一直以漢賊不兩立處理外交關係,這是與東西德和南北韓最大的差異,台海兩岸一直在主張與實踐上,反對追求兩個國家,也宣稱代表對方、代表全中國。特別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,從1949年到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2758決議之前擁有優勢,一直到近年居於劣勢,國際社會還是普遍認為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,並未放棄代表全中國,還是拒絕兩個中國或一台一中。
事實上「分裂國家」只是政治用語,「分離獨立」就足以處理新國家的成立,國際法認為沒有必要加以區隔,宣布獨立建立國家的意志最重要,分裂或分離只是說明國家的形成過程。